协韵,又称谐韵,是指在诗歌、韵文等文学作品中,相邻或相近的行、句中,韵脚部分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音韵。协韵的目的是使诗歌的韵律更加和谐、悦耳,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以下是一些协韵的例子:
1. 唐诗《静夜思》:
```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这首诗的韵脚分别是“光”、“霜”、“明”、“乡”,它们都属于“ang”韵。
2. 宋词《青玉案·元夕》:
```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这首词的韵脚分别是“树”、“雨”、“路”、“舞”,它们都属于“u”韵。
3. 现代诗歌《雨巷》:
```
偶遇雨巷,
独自彷徨,
撑着油纸伞,
沿着雨巷,
悄悄彳亍。
```
这首诗的韵脚分别是“光”、“霜”、“乡”、“巷”,它们都属于“ang”韵。
协韵的使用不仅限于诗歌,还广泛应用于歌词、戏曲、散文等文学作品中。通过运用协韵,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