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平声字作仄声字用,即平仄错用,这种现象在古诗词中较为常见,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求音律的和谐或修辞的需要。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萧”字本为入声,这里用作去声。
2. 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依”字本为入声,这里用作去声。
3. 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奔”字本为入声,这里用作去声。
4. 李清照《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疏”字本为入声,这里用作去声。
5.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更”字本为去声,这里用作入声。
这些例子中的平仄错用并非错误,而是古代诗人在创作时有意为之,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在古代汉语中,平仄的运用非常灵活,平仄错用是古代诗词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