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底板后浇带与基础梁后浇带的构造,主要是为了确保结构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有效分隔不同施工阶段,避免由于收缩、沉降等因素引起的裂缝,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构造方式:
1. 后浇带设置位置:
在底板与侧墙交接处设置后浇带。
在底板与基础梁交接处设置后浇带。
在基础梁与柱交接处设置后浇带。
2. 构造方式:
缝宽控制:后浇带的宽度通常控制在30~100mm之间,以确保混凝土在收缩时不会产生裂缝。
钢筋配置:
在后浇带中配置足够的钢筋,一般采用直径较大的钢筋,间距可以适当增大。
在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中配置拉结钢筋,以增强两侧混凝土的连接。
填充材料:
在后浇带中填充膨胀缝材料,如聚乙烯泡沫条、橡胶条等,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
后浇带中可以填充细石混凝土,待两侧混凝土硬化后进行浇筑。
浇筑时机:
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应在主体结构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如设计强度的75%以上)后进行。
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应分阶段进行,以减小浇筑过程中的收缩应力。
3. 后浇带处理方法:
临时封闭:在施工过程中,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可以临时封闭,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再进行后浇带的施工。
永久性后浇带:对于部分结构,后浇带可能需要永久存在,这时可以在后浇带两侧设置预埋件,以便后续的加固或连接。
4. 防水处理:
在后浇带两侧设置防水层,以防止地下水渗透到后浇带内部。
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应确保密实,避免裂缝的产生。
基础底板后浇带与基础梁后浇带的构造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结构设计、施工工艺、材料选择等,以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