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志愿和平行志愿是中国高考招生录取中的两种不同的志愿填报方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
1. 志愿填报方式:
定向志愿:是指考生填报的志愿有特定的定向要求,通常是指定向就业、定向招生等类型。例如,国防生、师范生等,这些志愿通常要求考生毕业后到指定的地区或单位工作一定年限。
平行志愿:是指考生在同一批次内填报多个志愿,这些志愿之间没有先后顺序,计算机系统会根据考生的分数和志愿的排序,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检索,直到找到有剩余名额的院校。
2. 录取规则:
定向志愿:通常录取规则较为严格,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如政治条件、身体条件、专业要求等。录取后,考生必须按照约定到指定地区或单位工作。
平行志愿:录取规则相对灵活,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分数情况,填报多个志愿。录取时,计算机系统会根据考生的分数和志愿的优先级进行匹配。
3. 志愿数量:
定向志愿:通常只有一个定向志愿,但也有可能是多个。
平行志愿:在多数省份,考生可以填报多个平行志愿。
4. 录取时间:
定向志愿:录取时间通常在普通批次录取之前。
平行志愿:录取时间与其他普通批次志愿同时进行。
5. 风险程度:
定向志愿:由于有特定的要求,考生选择时需要考虑个人的实际情况和未来规划,风险相对较高。
平行志愿:由于可以填报多个志愿,考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风险相对较低。
定向志愿和平行志愿在填报方式、录取规则、志愿数量、录取时间和风险程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考生在选择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考虑。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