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著名的抒情长诗,其中确实包含了一些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汉语中,由于某些字的书写或发音相近,可以互相替换使用的字。以下是一些《离骚》中常见的通假字:
1. “蚤”通“早”,如“蚤起”即“早起”。
2. “蔽”通“闭”,如“蔽芾”即“闭扉”。
3. “蔽”通“弊”,如“蔽芾”即“弊弊”。
4. “汜”通“漫”,如“汜汜”即“漫漫”。
5. “谇”通“诉”,如“谇余”即“诉余”。
6. “谒”通“谒”,如“谒予”即“谒我”。
7. “蔽”通“避”,如“蔽芾”即“避避”。
8. “芾”通“扉”,如“蔽芾”即“闭扉”。
这些通假字反映了古代汉语的书写习惯和发音特点,对于理解古文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离骚》时,遇到这些通假字,可以根据上下文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判断和替换。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