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沉降观测点的设置是建筑工程中确保结构安全、了解地基沉降情况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基础沉降观测点设置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 观测点位置选择:
在基础边缘,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观测点,如每隔10米至20米设置一个。
在基础角点、沉降缝两侧、地下水位变化影响较大的区域,以及施工荷载较大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应设置观测点。
观测点应避开地下管线、施工机械、振动源等影响观测精度的因素。
2. 观测点数量确定:
观测点的数量应满足监测精度的要求,一般而言,基础长度每10米至20米设置一个观测点,宽度每5米至10米设置一个观测点。
对于大面积的基础,观测点应均匀分布,不宜过于密集。
3. 观测点设置方法:
在基础施工前,根据设计图纸和现场实际情况,确定观测点的具体位置。
在观测点位置埋设观测标石,标石应稳固、易于观测。
标石顶部应与基础面齐平,以便于沉降量的计算。
4. 观测标石要求:
标石材料应选择耐腐蚀、耐磨损、稳定性好的材料,如不锈钢、铸铁等。
标石顶部应设置观测标志,如水准点标志、测斜点标志等。
标石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5. 观测周期:
观测周期应根据施工进度、地基沉降速度等因素确定,一般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初期观测周期可短些,如每天观测一次;中期观测周期可适当延长,如每周观测一次;后期观测周期可更长,如每月观测一次。
6. 观测数据记录:
观测数据应准确记录,包括观测时间、观测点位置、观测结果等。
观测数据应定期进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基础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应遵循科学、合理、规范的原则,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实际操作中,还需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进行调整。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