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确定时间。它主要是指某一时期内官方规定的标准语言。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时期可以提到“国语”的确定:
1.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规定全国使用一种统一的文字——小篆,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意识地推广一种“国语”。
2. 汉朝:汉朝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汉语逐渐成为官方语言。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专门教授儒学经典,其中就包括《诗经》、《尚书》等,这些经典后来成为汉语文学的基础,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汉语进一步得到推广,并开始出现以《文选》为代表的文学选集,这些选集对后世汉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汉语已经成为官方语言,并且有意识地推广“官话”,即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前身。
“国语”的确定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在现代,普通话作为“国语”的地位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确立的。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