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降水计算通常涉及到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1. 收集资料
地下水类型(潜水、承压水)
地下水水位
地下水流量
地下水渗透系数
土壤颗粒组成和结构
基坑深度和形状
2. 估算地下水流量
经验公式法:根据经验公式估算地下水流量,如托普森公式(Topor's equation)。
达西定律:Q = K A i,其中Q是流量,K是渗透系数,A是渗透面积,i是水力梯度。
3. 确定降水方案
明排法:通过井点、沟渠等方式排除地下水。
井点降水:在基坑周围布置一定数量的井点,通过抽水降低地下水水位。
4. 计算降水井点数量和位置
井点间距:通常根据渗透系数和降水深度确定,如L = 2-3D,其中L是井点间距,D是降水深度。
井点位置:按照设计要求布置,通常与基坑边缘保持一定距离。
5. 估算降水效果
单井涌水量:根据井点布置和地下水流量估算。
总涌水量:根据井点数量和单井涌水量计算。
6. 确定抽水设备
根据总涌水量和降水深度选择合适的抽水设备。
7. 降水效果监测
通过监测井点水位、涌水量等数据,评估降水效果。
8. 安全措施
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管涌、井涌等,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计算:
假设:
基坑深度D = 5m
地下水渗透系数K = 1m/d
井点间距L = 3D = 15m
单井涌水量Q = 50m3/d
计算:
井点数量 = 基坑周长 / 井点间距
假设基坑周长为100m,则井点数量为100 / 15 ≈ 6.67,向上取整为7个井点。
总涌水量 = 单井涌水量 井点数量 = 50m3/d 7 = 350m3/d
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计算和设计。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